万余名学子角逐AILD大赛 新质力竞争升维智能教育中国方案

日期:2025-08-19 15:23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一场关乎未来人才培育的宏大实验正在上演。万余名中小学生屏息凝神,指尖在键盘上翻飞,目光紧盯着赛场上灵巧移动的机械臂与精准避障的无人机。这里是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AILD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现场,一场汇聚全国各地万余名精英学子的科技盛宴。

 

决赛启动现场

 

毫米级精度背后的教育变革

比赛现场

“第87次调试,机械臂抓取偏差0.5毫米。”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张家祺在工程笔记上记录数据时,稚嫩的脸庞透着工程师般的严谨。他设计的机械装载机器人正在执行物料搬运任务,这已是三天内第11次调整传感器参数。“课本上说杠杆原理省力,但没告诉我机械关节摩擦系数会影响定位精度。”

张家祺的经历折射着劳动教育的深刻转型。在A2机械设计赛项现场,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的宋鑫溢展示了更为复杂的机械搭建。“日常的乐高搭建、赛车设计他目前已经比较得心应手,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积攒了相当的实操经验。”他的母亲王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设计作品:“孩子花费2-3天的时间,依托光线传感器等元件,实现了小风扇的转动。”

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科学主任张中华指出:“当‘调试传感器灵敏度’取代‘磨平木料毛刺’,劳动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质变。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能驾驭智能装备的创新型劳动者。”

 

跨越数字鸿沟的地域突围

 

少数民族选手代表参赛

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第六小学的杰苏尔·买合木提江操控的无人机精准穿过直径30厘米的圆环时,这位从喀什地区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维吾尔族少年用自己的热爱与学识为本次桐乡之旅画上了圆满注脚。

为覆盖全国更广泛地区的青少年参与,本届赛事积极沟通拓展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相关单位,建立了31个省级复赛组委会组织线下比赛,推动本届大赛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参加比赛,让比赛选手群体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比赛现场,一组贵州学生设计的智慧大棚模型引人注目。“我们给传统农耕嫁接物联网技术。”队长展示着手机APP,“土壤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系统自动计算施肥方案。”这些作品印证着中国科协的观察:当乡村少年用Python语言编写灌溉程序,“新农人”的雏形已然显现。

 

五育融合的度量衡革命

 

比赛现场

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初三学生褚梓怡的比赛日安排颇具象征意义:上午赛区调试智能运输车,午休时捧着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研读。“编程要求绝对理性,法律讲究逻辑严密,两者都需要结构化思维。”她刚利用学习法律知识养成的严密思维,完成修改代码、调试装备的繁复工作。

这种跨学科能力早已获得制度性认可。早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已明确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机械臂定位精度进一步精确,团队协作纳入评分。”评审专家指着评价手册说:“劳动素养从此有了量化标尺。”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关予欣告诉记者,自己在学习智慧物流相关内容过程中,学校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赛,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对参赛晋级、获奖选手给予高度评价。这种以赛促评的方式,让五育融合有了可量化的抓手。通过将过程性评价与数字认证结合,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获得重塑。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比赛现场

本届大赛创下吸引近20万学子参与的纪录。除了内地选手,来自慕光英文书院的香港参赛代表雷梓灵在本次大赛的复赛中,参与“B3宜居行星”赛项并斩获金牌;澳门参赛代表应瑞峰同样在复赛机械装载赛项中斩获金牌。以港澳选手参赛为契机,本届大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西方STEM教育侧重技术维度,我们探索的是劳技融合的中国特色路径。”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强调。

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的穹顶下,选手张家祺的机械臂终于将最后一块金属构件精准装配。这个经历上百次失败的少年抹去汗水微笑:“机器人永远需要人类告诉它为什么这样做。”他的话语揭示了当代教育的真谛:在智能时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伦理判断和系统思维,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引擎。


比赛现场

当无人机在赛场上“翩翩起舞”,这些少年工匠用双手与清亮的代码,正在书写国家人才战略的基层注脚。他们身上叠印着多重身份:既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又是AI时代的破壁人,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国家战略的鲜活实践。在桐乡的赛场上,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图谱,正被这些少年用螺丝刀与键盘一帧帧绘制成型。